2021年是特殊的一年,在全年局部地區疫情反彈、芯片供應短缺等不利因素影響下,我國乘用車在今年前11個月產銷量實現1887.9萬輛和1906萬輛,同比增長6.9%和7.1%,預計全年產銷量將實現在2020年下滑之后的反彈。在產銷量恢復增長的同時,乘用車市場今年的增長質量也明顯提升。當前,自主品牌已經成為市場和行業發展趨勢的主要推動力,合資品牌正被自主品牌推著變、趕著變。自主品牌市占率的持續增長,依靠的不再是以往的中低端汽車市場的增長,而是新能源汽車、智能網聯汽車市場的發展??傮w上看,乘用車市場的結構調整、優化有目共睹,市場向更健康、可持續方向發展的步伐更堅定快速。
新能源汽車的爆發之年
今年,我國宣布將于2030年前實現二氧化碳排放達到峰值、2060年前實現碳中和,這意味著中國作為世界上最大的發展中國家,將完成全球最高碳排放強度降幅,用全球歷史上最短的時間實現從碳達峰到碳中和。
作為完成“雙碳”目標的重要參與者,中國汽車產業在2021年加快向綠色低碳方向轉型。今年前11月,我國新能源乘用車市場需求旺盛,產銷繼續創新高,累計產量達到286.9萬輛,銷量達到283.7萬輛,同比增速達到177.6%,滲透率提升至14.8%,市場已經由政策驅動轉向市場驅動。
新能源乘用車市場的爆發,是綜合因素作用的結果。中國科學院院士、中國電動汽車百人會副理事長歐陽明高表示,今年的市場爆發原因應該說是技術進步、產品豐富、政策給力的結果。技術方面,電動車電池技術持續改進和成本下降,電池系統的結構設計持續創新,比如刀片電池、C2P等大規模應用,磷酸鐵鋰電池大規模裝備轎車。電動汽車智能輔助駕駛技術的引入對客戶的吸引,電動汽車的操控性能愈發優越。
電動車經過多年推廣產生的品牌形象提升,新車型的大量引入和造型相比傳統車更新潮。尤其是新能源汽車車型豐富,全面覆蓋各個乘用車級別。細分市場和產品結構上出現了新的“兩頭擠”現象。微型車已經基本被電動車占領,豪華車也基本由電動車主導,中級主流轎車又出現了比亞迪超級混動這樣純電續駛里程超過100公里的插電式混合動力汽車。
自主品牌崛起之年
曾幾何時,當汽車市場整體行情低迷之時,跟不上隊伍的首先是自主品牌,市占率往往會明顯下滑,而在2021年這種現象已經一去不復返。
統計數據顯示,自主品牌乘用車市場份額已經同比連續8個月保持增長,前11個月自主品牌市場占有率達到44.1%,同比增長6.4%,為史上最高的市場份額。這是自2018年、2019年、2020年三連跌之后,自主品牌第一次有望實現全年總銷量及市占率雙反彈。在此前一度命懸一線的被動局面下,自主品牌能夠實現這樣的逆襲著實不易。
與過去靠打產品投放的時間差不同,自主品牌在2021年的反彈可以稱得上真正的崛起之年,極具含金量,這正是自主品牌和合資品牌全面交鋒之后的市場新格局。目前,除跨國車企特斯拉外,自主品牌占據了80%的新能源汽車市場銷量,而合資品牌只有6%。
除了電動化,自主品牌在智能化方面也搶占了先機,帶來的變化是在各個細分領域產品力的提升,收到了很好的市場效果。比如,在過去合資品牌占據絕對領先地位的家轎產品上?,F在,精品化轎車又迎來新的高潮,尤其是A+級和B級,以吉利星瑞、比亞迪秦Plus、小鵬P7、比亞迪漢等為代表,開始搶占合資品牌市場。統計數據顯示,自主品牌A級車,經常有3~5款車型進入單月銷量排行前十名,而在過去,前十名不見一款自主品牌產品是常態。
更為明顯的體現是,中國汽車品牌特別是新能源汽車品牌,全面突破過去的20萬元售價天花板,向高端品牌發起全面沖擊。統計數據顯示,造車新勢力中的蔚來、小鵬、理想、高合以及出自傳統車企的極狐汽車、飛凡汽車、智己汽車、沙龍智行、阿維塔汽車、極氪汽車、嵐圖汽車等,十幾個全新自主高端品牌的產品售價已經突破30萬元的天花板。值得關注的是,他們已經形成了新高端品牌的方陣,與傳統的高端品牌開始分庭抗禮。
產業轉危為機關鍵之年
2021年是中國乘用車產業轉危為機的關鍵之年。在作為市場絕對增量的新能源汽車領域,核心“三電”尤其是電池和電機,曾在2020年受到外資品牌一定的沖擊,外資部分品牌在中國的財政補貼大幅度退坡之后,開始搶占一部分市場,引發業界“政府購車補貼淡出之時,就是外資和合資品牌大舉進入中國之日”的擔憂。
好在,中國的本土核心零部件企業頂住了壓力,在與外資的競爭中取得了優勢。以動力電池為例,今年前11個月,國內動力電池裝機量前十企業中,僅有LG新能源一家外資供應商,以4.2%的市場占有率位列第五名,其余市場份額則完全由中國本土動力電池企業所占據。
市場占有率的遙遙領先,背后體現的則是技術上的巨大進步。目前我國動力電池產能規模世界領先,頭部企業在產品研發、技術、質量、市場能力等方面處于全球第一集團。以寧德時代為例,產品的安全可靠性、質量穩定性處于行業領先水平,成本上具有規模采購、本地化供應優勢,能量密度、充電速度、循環壽命等指標具有國際競爭力。
除了核心“三電”領域,中國本土企業在汽車芯片領域也努力把“芯片荒”帶來的不利影響盡可能降低。在“芯片荒”持續影響下,不少合資車企產能受限,大眾、本田、豐田等頭部廠商產能均受到較大影響,銷量走勢持續下滑。但是,自主品牌頭部企業因為產業鏈韌性強,克服芯片短缺能力較強,疊加新能源車銷量保持強增長,獲得了明顯增量。
以比亞迪為例,在“芯片荒”爆發之初,董事長王傳福就表示:“最近,大家可能關注到全球很多車企因為芯片供應的問題,出現了階段性停產,許多朋友也在問我。我們車規級芯片領域布局很早,自主研發,適應性強,幾乎不受這次汽車芯片短缺的影響。”
如今,“芯片荒”已經得到很大程度的緩解,而自主品牌已經充分意識到車規級芯片的重要性,紛紛開始布局。12月,吉利旗下芯擎科技正式發布車用芯片品牌“龍鷹”及“龍鷹一號”智能座艙芯片。該芯片是中國第一顆7nm制程的車規級SOC芯片,目前吉利汽車已有多款主力車型在對“龍鷹一號”做充分、全面和大批量應用測試,預計于2022年三季度實現量產。
零部件強則中國汽車強,這是中國汽車產業的共識。在2021年,我們欣喜地看到,中國汽車產業供應鏈,在面對強大的市場競爭以及受到諸多不確定性因素影響之下,經受住了考驗,實現了轉危為安,愈發堅定地繼續攻克“卡脖子”的關鍵領域。(張忠岳)